年仅18却疯狂捞金,单依纯家境被曝光后,才知道她为何着急赚钱!

发布日期:2025-09-22 01:02    点击次数:190

2025年,《歌手》火了。

但比节目更火的,是那个每期都在变样的女孩——单依纯。

第一期,她穿着白裙子,一曲《珠玉》震撼全场,连林志炫都被她“秒杀”。

第二期,她空灵诠释《天空》,继续蝉联冠军。

可没过几集,这个曾被封为“天才少女”的大魔王,突然来了个反转。

改编李荣浩的《李白》,旋律抽象、歌词怪异,小动作不断,一句“如何呢?又能怎?”唱得全网迷糊。

粉丝懵了,观众吵了。有人说她疯了,有人说她封神了。

可无论褒贬,一个问题开始被反复提起——这个小姑娘,到底是从哪儿蹦出来的?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敢在所有观众面前这么玩?她,到底在想什么?

一、穷养长大的“天赋型玩家”

2002年,浙江一个普通小县城,单依纯出生。

她的家庭,远比外界以为的要普通,甚至拮据。

八岁那年,父母离婚了。她成了“多余的人”,被送到乡下爷爷奶奶家。

读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学校,拿着老旧手机,穿着洗得发白的T恤。

和那些一出生就在练琴、上名校、被家庭规划好人生的天才不同,单依纯没有任何起跑线优势。

妈妈靠开五金店撑家,爸爸是个普通打工人。艺考前,母亲硬是贷款五万,才送她去学声乐。

那年,她18岁。别人还在为高考苦读,她已经扛起了“赚钱还贷”的担子。

她说过,如果没有这笔债,她可能不会参加《中国好声音》。

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梦,只是为了还钱。

所以,成名之后她几乎没有停过——接综艺,开演唱会,上晚会,一个都不落。

外人眼中,她是天赋满点、走红太快的幸运星。

可在她心里,自己不过是个穷孩子,跑出来还债的。

2018年,她第一次在湖南卫视亮相,素人身份跟李健合唱。15岁,没学过唱歌,全靠自己摸索。

那次上台前,她偷偷拍拍李健的肩,又害羞地缩回手。

观众被她打动了,李健也记住了她。

那一刻,舞台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她暗暗下定决心——唱歌,也许能让她换一种人生。

几年后,她站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一曲《永不失联的爱》,四位导师集体转身。

那晚,她终于出道了。

二、她不是“乖乖女”

很多人以为,单依纯那张安静的脸背后,藏着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女生。

错了。

她乖得明明白白,却疯得毫不遮掩。

综艺里,主持人问她最想拥有的超能力是什么?

别的明星会说“治愈人心”“保护世界”,她却脱口而出:“分身术,可以唱五场音乐节,赚五份钱。”

网友笑疯,说她“太现实了”。她不否认。她清醒得很。

在一档节目中,袁娅维问她妈妈在干嘛,她垂头轻轻一句:“在家带弟弟。”

短短一句,藏着多少“我懂了”。

她说,自己从来没对“家”有太深的留恋。因为从小缺爱,所以对亲情这块,看得通透。

可偏偏这样的她,在唱母爱主题的《萱草花》时,一封母亲的信让她哭得泪流满面。

母亲说自己没有能力替她铺路。她哭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妈妈”这两个字,是真的想靠近她。

这也是她的痛点——越是缺失,就越敏感。

所以,她唱歌时,总带着一种撕裂感。

不是苦情,也不是故意煽情,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共情。

这让她的演绎,总有一种“超龄”的情绪厚度。

就像《歌手》上的那首《一个人跳舞》,她轻轻哼着:“从清晨到日暮”。

那不是表演,那是她的日常。

她就是那个,睡不着觉会起来拖地、表演前靠在椅子上打盹、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一脸“又能怎”的人。

疯?可能吧。但疯得真实,疯得有趣。

三、她不是来讨好世界的

出道五年,单依纯已经是“独一档”。

唱功顶,履历硬,两次春晚、三场万人演唱会、《歌手》连续夺冠。

这配置,谁敢不服?

可她偏偏不走传统“天后剧本”。

舞台上,她敢唱陌生人都不太听得懂的歌。

《李白》《纯妹妹》《一个人跳舞》……一首比一首“不讨喜”。

她知道这种歌不容易赢票数,但还是坚持。

有人说她拧巴,她却笑着说:“试试又如何?”

是啊,别人都在用“杀手锏”,她在搞“自我进化”。

她不是来赢的,她是来找答案的。

所以她才说:“我希望做一些大家不那么容易接受的音乐。”

这话说出来,有点狂,但也够真。

她不是那种靠人设立身的艺人。没有“悲情牌”,没有“清纯剧本”。

她能说“我唱歌就是为了赚钱”,也能在万人场馆里唱得全场安静如水。

她的“天才”,并不完美,但她从不遮掩。

她是那种,舞台上闪光,私下爱吃饼干的女孩;

是那种,面对质疑不解释,面对失败就默默练歌的人。

她不是天后,不是女神,更不是乖乖女。

她只是一个唱歌很好听的小姑娘,靠一口气,一路跑到了今天。

她的歌,不一定每一首都好听。但她的声音,有自己的骨头。

她的性格,不一定人人喜欢。但她的态度,足够坦荡。

这个年仅23岁的女孩,还在唱。还在试。

舞台上的每一次不妥协,都是她对世界的回答。

她不是被设计出来的“预制菜”,也不是被资本包装的“高分艺人”。她只是,想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而这个声音,正越来越响。

就像那句“区区三万天,如何呢?又能怎?”

听过的人,也许不懂,但一定记得。

校对 廖晴



上一篇:通策医疗复苏缓慢中期净利仅增3.67% 浙江省内收入占91%拟4600万推进收购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泊寓app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站群